来源于:冶金之家
从1953年到2020年,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焦耐)已经坚实地走过了六十七个年头。
六十七年来,中冶焦耐精耕炼焦行业,是冶金建设的“国家队”,是技术创新的排头兵,是行业发展的领跑者。她以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了4.3m顶装、5.5m顶装、5.5m捣固、6m顶装、6.25m捣固、6.78m捣固、7m顶装、7.65m顶装焦炉等诸多“中国第一”,并研发出满足炼焦工业绿色升级的国之重器——“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厚重的技术积淀、创新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人才团队和国家级的创新平台,让中冶焦耐始终领跑行业。
六十七年来,中冶焦耐以自力更生的态度,承担了开创和发展中国炼焦事业的重任,支撑了国内炼焦市场;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打破垄断,实现了干熄焦技术的国产化、系列化、大型化,并自主开发了焦炉烟气脱硫脱硝、脱硫废液制酸等技术;以核心技术优势与国际对手同台竞技,成功将中国炼焦技术输出海外!
冶金建设国家队
2015年1月,中冶集团首次提出了“做全球最强最优最大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战略部署。在集团战略方针引领下,中冶焦耐成为了“国家队”中不可或缺的、焦化、耐火材料与石灰领域唯一的成员单位。这使中冶焦耐在继续保持国内技术引领、高端服务的“产业升级创新者”地位的同时,还承担起引领中国焦化设计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责任。
中冶焦耐的发展历程几乎承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焦化行业的发展史。1953年,中冶焦耐在新中国诞生不久、百废待兴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从“只能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开展设计”发展到“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现代炼焦新路”。经历了几代“焦耐人”的自主创新,才实现了焦炉规模的由小到大,支撑了二十世纪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新世纪以来,中冶焦耐又相继开发出以7m、7.65m顶装焦炉和6.25m、6.78m捣固焦炉为代表的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这批技术先进、装备水平一流、环保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优异的大容积焦炉对国家在节约资源与减少污染排放前提下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有力助推了钢铁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冶焦耐承担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建成了500多个大中型焦化厂,为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3年以来,中冶焦耐开发的“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项目成果丰硕、应用广泛,成为国内焦化市场的一枝独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6%。技术引来市场,市场带来口碑。2009年,中冶焦耐承建的国内首个应用7m大型顶装焦炉的鞍钢鲅鱼圈工程,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100项经典暨精品工程奖”,这是对中冶焦耐的肯定。中冶焦耐在国内率先开发出7.65m超大型顶装焦炉,2017年此技术击败德国TKIS,中标首钢京唐二期工程。随后,又以国际一流的6.78m特大型捣固焦炉技术实施于新泰正大焦化,再一次向市场证明了中冶焦耐作为“国家队”的实力。
中冶焦耐提供了全球冶建服务。凭借技术和服务优势,中冶焦耐产品逐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海外新建大型焦炉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先后承揽了巴西、南非、日本、印度、土耳其、越南、马来西亚等焦化项目。6m顶装焦炉及7m大型顶装焦炉技术、6.25m捣固焦炉及190t/h干熄焦技术等先后输出海外,获得塔塔钢铁、住友金属、安赛乐米塔尔等国际高端客户的认可。
技术创新排头兵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用“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来形容加快科技创新的紧迫性。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2016年全国知识产权十大有影响力的企业,中冶焦耐的技术领先优势始于厚重的技术积淀,滋养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发展于优秀的人才团队,依托于顶级的研发利器。
厚重的技术积淀
历经几代焦耐人呕心沥血形成的技术资料和工程图纸,是一份厚重的技术积淀,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也是企业最响亮的“名片”。六十七年来,1000余项设计咨询项目、2000余座焦炉,覆盖了炭化室高度从4.3m到7.65m全系列焦炉。
厚重的技术积淀不但形成了标准与专利的丰硕成果,而且赢得了国家与行业的高度认可。2019年1月8日,在国家奖励大会上,由中冶焦耐牵头完成的“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造了中冶集团、中国焦化行业历史性突破。
此外,公司共计主、参编2项国际标准、70余项国家或行业标准,拥有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20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60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100余项,连续六年获中国专利奖,其中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奖9项,钢铁行业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获得国家、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优秀咨询成果奖和优秀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奖70余项。
创新的企业文化
历史一再提醒我们: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靠花钱是买不来的,只有靠自力更生才能获得。曾经花费高额的外汇从日本、德国引进焦炉,却始终引不进核心炼焦技术,还要为其可能产生的“水土不服”“买单”。能够真正让中冶焦耐获得更多中高端市场份额和利润的、真正赋予中冶焦耐作为“国家队”底气的、让企业站在国际舞台聚光灯下的,只有自主创新!六十七年的自力更生造就了中冶焦耐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创新已经根植于每一个焦耐人心里。
优秀的人才团队
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没有优秀的人才团队,就不能自主研发出业界领先的炼焦技术。中冶焦耐辉煌六十七载,培育出国家级设计大师何本文、陶益新;涌现出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中国炼焦与干熄焦专家李肇中;培养了辽宁省设计大师戴成武、初建民,辽宁省荣誉设计大师蔡承佑和辽宁省勘察大师张成金;出现了中冶集团冶金建设国家队专业技术领域(焦化)首席专家蔡承佑、王明登……人才辈出的背后,是中冶焦耐着力打造的精于技术、勤于管理的人才建设和培养机制,在人才招聘中,突出对创新能力的甄别;在人才使用中,采用以老带新和使用中青年专家相结合;在人才培训上,侧重新技术和新思维培训;在人才待遇上,研发岗位薪酬为设计人员的1.5倍以上。
顶级的研发利器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发中心、远程诊断中心和技术检测中心是中冶焦耐的创新平台;BIM技术、数值模拟仿真技术是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及优化的“利器”。在创新投入上,中冶焦耐可谓倾其资源:设立工程研发中心,拥有热工站、远程诊断中心和技术检测中心反馈现场真实数据,购置集成700多核CPU的高性能计算平台(HPC)作为硬件的支撑,利用Aspen流程模拟、Fluent流体模拟、Ansys结构分析、Solidworks三维建模、Smart3D智能工厂等正版商业软件进行协作研发。每一项技术创新,都是研发人员在专家的指导下,利用经过现场标定或试验的数据作为研发输入,在HPC上利用软件进行模拟,再利用现场反馈数据不断修正参数,产生最优结果;模拟结果都需要与现场数据进行校验,需要通过专门新建的小试、工业中试装置得出的数据进行修正。基于此,中冶焦耐研发出的炼焦技术是先进可靠的,研发过程是科学严谨的。
行业发展领跑者
面对钢铁企业和城市共融、炼焦行业发展与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生产效率与节能等挑战,中冶焦耐在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炼焦行业发展形势及最新动态和相关行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炼焦行业发展的方向是:低碳、循环、绿色、智能。今后,炼焦工业将充分发挥三大功能的作用——焦化产品制造、能源转换、社会大宗废弃物消纳-处理-再资源化;炼焦工业发展的新动能将来源于两大方面——先进炼焦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
未来,中冶焦耐将依靠丰富的工程经验、快速研发的仿真研发平台、庞大的研发队伍、基于BIM技术的协同设计等核心优势,持续研发大型化、高效化、清洁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更新换代技术,包括满足我国煤源特征和我国国情的超大容积焦炉技术、超大型干熄焦技术、煤气净化工艺及装备大型化技术、以生产轻质焦油和半焦等高附加值产品为目标的低阶煤梯级利用技术、满足焦化企业节能减排需求的适用技术等,实现焦化企业环境友好和智能生产,以满足未来行业发展需要,为我国钢铁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未来,中冶焦耐将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通过打造“焦化工程项目远程诊断服务中心”和“焦化行业大数据中心”,将企业的现场画面、排产调度、产品质量和能源介质消耗等生产数据与中冶焦耐的远程诊断服务中心实时对接,并综合焦化工艺专业知识、在对生产过程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基础上,建立与生产数据相关的大数据平台,为客户提供及时、可靠的生产过程远程咨询、事故诊断等运维服务,为企业生产决策、工艺改进、资源配置优化及生产故障预测等提供数据支持,并运用中冶焦耐焦化工序能效评估技术的研究成果,为企业开展能效评估服务,提供焦化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服务。
展望未来,中冶焦耐将继续秉承“一天也不耽搁、一天也不懈怠”朴实厚重的中冶精神,致力于实现焦化行业的低碳、循环、绿色、智能发展,将中冶焦耐打造成全球最大、最强、最优的焦化建设、运营、服务的“国家队”。